跳转至

第十一章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一、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
  • 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二、增进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必须抓紧抓好的第一民生工程。
  • 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总钥匙,民生是发展的指南针。
  • 正确把握民生和发展的关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
  • 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离开发展谈民生改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发展必须回应人民期待,才能持续和有意义。
  •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持续改善民生能扩大内需,催生新的增长点。
  • 要形成民生改善与促进发展有机统一的长效机制。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

  • 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
  •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 习近平强调: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
  •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针。
  •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四、重点领域举措

1. 完善分配制度

  •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 收入分配格局明显改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4亿,形成了世界上最大中等收入群体。

2.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劳动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
  • 就业关系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对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
  • 习近平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3.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可及性。

4.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推动健康中国,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五、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

  • 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 探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更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