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十章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
  • 文化繁荣兴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 文化繁荣兴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 文化繁荣兴盛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前提和基础。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 坚定文化自信,首要任务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总结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盲从教条、不照搬外国理论。
  • 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和本质特征。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 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
  • “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

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证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
  •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是不断巩固指导地位、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要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教育,深化理论研究,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 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五、新闻舆论和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 新闻舆论工作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首要要求,党性原则是根本原则。
  • 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和放大器,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精神力量

  • 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国家的思想道德基础。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带领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的精神丰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
  • 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
  • 国家文化软实力,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 习近平指出:“我国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