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
- 国家安全定义: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重点)
- 根基作用: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 新时代安全形势:我国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各种风险关联度高、传导快、共振强,易从小风险演变为大风险,从局部风险演变为系统风险,从经济社会风险演变为政治风险,从国际风险演变为国内风险。
- 意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紧要的意义。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基本遵循
- 提出与道路: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 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
-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重点)
-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 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 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 “总体”关键性:强调各领域安全统筹推进。
- 教育与宣传: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
- 统筹发展和安全:党的二十大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写入党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把握国家安全主动权,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重点)
- 发展与安全关系:
- 发展是动力,是国家和民族延续的根本支撑。
- 安全是保障,是行稳致远的坚强柱石。
- 发展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就是最大的安全。
- 没有国家安全,发展成果可能毁于一旦。
三、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 新安全格局:必须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应对各领域安全风险挑战的首要任务,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重点)。
- 政权安全: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和长期执政地位。
- 制度安全: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意识形态安全: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重点)
四、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
- 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能否驾驭好我国经济是对党的重大考验。
- 社会安全:社会安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群众安全感的晴雨表,是社会安定的风向标。
- 生物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已成为全球范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
- 检验标准:社会更加安全稳定有序,是衡量平安中国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