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在资本主义下,劳动过程的要素都为资本家所占有,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的划分: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 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但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用 c 表示)。

  • 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因此叫作可变资本(用 v 表示)。

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可以用公式表示:W = c + v + m。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率可以用公式表示:m' = m / v,其中 m'为剩余价值率,m 为剩余价值,v 为可变资本。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率也可以表示为 m'。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强度都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

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从而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影响: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资本积累不仅导致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还引发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失业现象的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失业的根源,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流通过程中,揭示了资本循环周转规律。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并在时间上继起,从而确保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