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与重大意义
-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 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生重大转变:
- 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
- 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 经济结构调整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
- 发展动力由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驱动
- 发展形态向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 新发展阶段是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阶段。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
- 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关系,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 绿色——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加快绿色转型。
- 开放——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增强国际竞争新优势。
- 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具备重大战略意义
- 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概括:涵盖所有制、分配制度、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等,体现各要素的内在统一。
-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 “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
-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
市场与政府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突破。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
- 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 是主动作为、科学决策,而非权宜之计
- 是开放的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 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避免各地“自我小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
- 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基本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发挥比较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
- 保证经济循环畅通,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 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
-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
-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和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仍在农村
五、结论
-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和根本要求,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完善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创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