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 工业化的重要性
- 工业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工业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挑战与经验
- 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工业领域空白。  
- 学习苏联经验:借鉴苏联模式,但过度强调重工业,影响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导致比例失调。  
3.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 《论十大关系》:强调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明确提出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4. 工业化的基本方针
- 重工业为主导:建立独立完整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维护国家独立与安全。  
- 农业与轻工业并重:  
- 农业是基础:为工业提供原料、市场和资金积累。  
- 轻工业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扩大市场。  
 
- 农轻重发展总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  
5. “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思路
- 重工业与轻工业并举。  
- 中央工业与地方工业并举。  
- 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并举。  
- 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并举。  
6. 经济建设的方针
- 综合平衡、稳步前进:反保守、反冒进,注重综合平衡。  
- 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 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 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 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  
 
- 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结合:在自力更生基础上争取外援,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  
7.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 资本主义经济的补充作用:  
-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强调资本主义经济补充社会主义经济。  
- 朱德: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  
-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工商业经营:国家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  
- 生产计划: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  
- 市场: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8. 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
- 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毛泽东提出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利工具,要有计划地发展。  
- 计划性与灵活性结合:刘少奇提出经济管理应既有计划性又有灵活性。  
- 建立适合中国情况的市场:陈云强调建设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  
- 企业管理改革:  
- 毛泽东:倡导“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制度)。  
- 邓小平:主张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