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成為商品與貨幣轉化為資本
1. 資本的形式與本質
資本首先表現為一定量的貨幣,但貨幣本身不等於資本。作為貨幣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在形式上有明顯差異。在「W-G-W」這個公式中,W 代表商品,G 代表流通中的貨幣,這個公式顯示商品流通的目的是獲得使用價值。在「G-W-G」這個公式中,W 代表商品,G 代表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貨幣,而是作為資本的貨幣,G'代表的是價值增殖後的貨幣。這個公式顯示資本運動的一般目的是價值增殖,因此被稱為「資本總公式」。
從形式來看,資本總公式與商品交換的原則是矛盾的。價值法則要求商品交換遵循等價交換原則,交換領域不能創造新價值,但資本總公式表明,資本在流通中創造了新價值。這個矛盾的關鍵在於勞動力成為商品。
2.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腦力和體力的總和。勞動力的使用即勞動。人的勞動是任何社會進行生產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與基本要素,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
勞動力成為商品,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 勞動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勞動者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
- 勞工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勞工沒有生活資料來源,因而不得不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勞動成為商品的兩個條件並不是自古以來就擁有的,而是在封建社會後期發生的資本原始累積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勞動力成為商品,標誌著簡單商品生產發展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新階段。在這一階段,資本家與工人的關係,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買賣關係,而實質上是資本家支配和剝削工人的僱傭勞動關係。馬克思說:“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僱用工人則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裡。”
3. 勞動商品的特徵與貨幣轉化為資本
像任何商品一樣,勞動商品也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但是,勞動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不同於普通商品的特徵。
勞動力的價值:
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這包括三個部分:
- 維持勞動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 維持勞動者家屬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 勞動者接受教育訓練所支出的費用。
由於勞動力價值的構成包含歷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國家或在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勞動者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數量和構成是有區別的,所以勞動力價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一旦勞動力價值降低到這個界線以下,勞動力就只能在萎縮的狀態下維持。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
勞動力商品在使用價值上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在消費過程中能夠創造新的價值,而這個新的價值比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更大。正是由於這一特點,貨幣所有者購買到勞動力以後在消費過程中,不僅能夠收回他在購買這種特殊商品時支付的價值,還能得到一個增殖的價值即剩餘價值(以 m 表示)。一旦貨幣購買的勞動力帶來剩餘價值,貨幣也變成了資本。
4. 資本與剩餘價值
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剩餘價值是由僱用工人的剩餘勞動創造的。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總是透過各種物品體現出來,但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於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係,後者體現在一個物上,並賦予這個物以獨特的社會性質。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