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轉至

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動機就是無止盡地獲取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這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就是剩餘價值法則。馬克思指出:“生產剩餘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和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作用

剩餘價值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產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生產剩餘價值的過程,即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勞動過程:勞動過程包含三個基本要素,即勞動者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過程是勞動者透過有目的的活動,即運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改變自然界的物質形態,創造出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在資本主義下,勞動過程的要素都是為資本家所佔有,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們的勞動隸屬於資本家,勞動的成果或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

價值增殖過程:價值增殖過程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主要面向。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勞動價值的補償這個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剛好補償資本家所預付的勞動價值,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了這個一定點,就變成了價值增殖過程。馬克思指出:「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在價值增殖過程中,僱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兩部分。必要勞動用於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剩餘勞動用於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是僱用工人所創造並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僱傭工人剩餘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與僱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

資本的劃分:根據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將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 不變資本: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資本。生產資料的價值透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被轉移到新產品中,但其轉移的價值量不會大於它原有的價值量。不變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己的價值量,不發生增殖(以 c 表示)。

  • 可變資本: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可變資本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是被轉移到新產品中,而是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工人所創造的新價值不僅包括相當於勞動價值的價值,還包括一定量的剩餘價值,因此叫作可變資本(以 v 表示)。

資本主義商品的價值構成可以用公式表示:W = c + v + m。

剩餘價值既不是由全部資本創造的,也不是由不變資本創造的,而是由可變資本僱用的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率可用公式表示:m' = m / v,其中 m'為剩餘價值率,m 為剩餘價值,v 為可變資本。必要勞動時間與剩餘勞動時間的比率也可以表示為 m'。

剩餘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

資本家提高對工人剝削程度的方法有兩種,即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透過延長工作日或提高勞動強度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延長工作日和提高勞動強度都是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方法。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透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縮短必要勞動時間是透過全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來實現的。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降低了勞動力的價值,從而縮短了必要勞動時間,並相對延長了剩餘勞動時間。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資本家主要依賴絕對剩餘價值生產來提高剝削程度。隨著生產技術條件的不斷改進和工人階級反抗力量的增強,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作用日益突出。

資本積累

資本累積是指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或者說,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資本累積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來源。資本累積的本質是資本家利用無償佔有的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來擴大自己的資本規模,從而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和統治。

資本累積的影響:隨著資本累積和生產規模的擴大,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資產階級手中,而無產階級則只佔有少數社會財富。資本累積不僅導致社會財富佔有的兩極化,也引發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失業現象的產生。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是資本主義失業的根源,資本累積的歷史趨勢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勝利。

資本的循環週轉與再生產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流通過程中,揭示了資本循環週轉規律。資本循環是資本從一種形式出發,經過一連串形式的變化,又回到原來出發點的運動。產業資本在循環過程中要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購買階段、生產階段、販賣階段。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必須在空間上並存,並在時間上繼起,以確保產業資本的連續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