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
1. 經濟全球化的定義與歷史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產發展、科技進步、國際分工深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經濟活動相互連結、相互依存,超越國界和區域限制的過程。
- 馬克思、恩格斯早在 19 世紀就預見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 1980 年代末 1980 年代初,冷戰結束和資訊科技革命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
2.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
第一,生產全球化: 高新技術產品生產不再侷限於單一國家,而是多個國家協作完成,形成全球生產鏈。 第二,貿易全球化: 商品和勞務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貿易規模擴大,貿易方式多樣化,貿易體制更加規範。 第三,金融全球化: 各國金融業務、政策相互協調、滲透、競爭,金融市場更加開放,交易更加自由,資金流動更加便捷。
3. 經濟全球化的動因
一是科技進步與生產力發展: 資訊科技革命打破了地理限制,加速了資訊傳播,降低了成本,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發展。 二是跨國公司發展: 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組織生產,促進了生產要素流動和國際分工,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三是經濟體制變革與國際組織發展: 各國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型,國際經濟組織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體制和組織保障。
4.如何爆發
1. 矛盾累積:
-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不斷累積並激化。
- 具體表現為:
- 生產無限擴大與有效需求不足: 資本家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斷擴大生產,但勞動人民的購買力相對不足,導致產品過剩。
- 生產的組織性與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 單一企業內部生產井然有序,但缺乏對社會總供給的宏觀調控,導致生產的盲目性。
2. 危機爆發:
- 企業產品積壓,無法銷售,導致資金鏈斷裂,出現倒閉潮。
- 失業率上升,社會購買力進一步萎縮,形成惡性循環。
- 金融市場動盪,投資減少,經濟陷入蕭條。
3. 危機緩解與新一輪循環:
- 危機爆發後,生產規模被迫縮減,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緩解。
- 隨著政府採取經濟刺激政策,經濟逐漸復甦。
- 但是,資本主義基本上矛盾並沒有消除,新的資本累積又會開始,最終導致新一輪經濟危機的到來。
總而言之: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矛盾累積的必然結果,其爆發過程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運作的週期性規律。
5.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正面影響:
- 推動世界生產力發展,帶來巨大分工利益。
- 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 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 推動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發展。
- 促進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發展。
消極影響:
- 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地位和利益不平等。
- 加劇發展中國家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
- 增加經濟風險,危機容易在全球傳導。
6. 經濟全球化的未來趨勢
-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必然趨勢,不可逆轉。
- 引導經濟全球化朝向更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貢獻者,將繼續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